新能源生产资质这张证不知道让多少企业发了愁,拿到的自然悠然自得,没拿到的却只能眼巴巴地干着急。
从2016年3月17日北汽新能源拿到首张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再到2017年5月22日江淮大众获得最后一张生产资质,短短14个月时间,发改委共发放15张新能源牌照。然而,自江淮大众拿到第15张“准生证”之后,这项审批就杳无音信了。
被寄予厚望的“鲶鱼们”力量不足
改委发放新能源生产资质,本是为了扶持一批有竞争力的优质企业,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也即是“鲶鱼效应”来搅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
目前获得新能源生产资质的15家车企包括: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国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知豆、速达、合众、陆地方舟及江淮大众。这15家车企手握令人羡慕的生产资质,也被寄予厚望能够起到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企业仍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目前有量产车型上市销售的车企有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奇瑞新能源、云度新能源、江铃新能源、兰州知豆等6家车企,另外还有前途汽车、江淮大众、合众新能源、陆地方舟4家车企计划在今年推出首款量产车型,而其余5家车企中,除了重庆金康此前表示首款产品将于明年推出市场之外,敏安、万向、速达、国能都尚无十分明确的上市时间表。
在资质发放初期,出于多种原因,资质被发放到推进难、量产慢的车企上,这就导致后期的资质审核变得更加谨慎,但这也让还没能进到队列的企业吃了不少苦头。
城外的着急,谁才是真“鲶鱼”?
新能源“准生证”的暂停发放,让包括广汽新能源、吉利在内的传统车企,以及小鹏汽车、蔚来汽车、威马汽车等新造车势力为之焦躁不已。
面对越来越火热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为了能够抢占先机,这些企业只能选择其他的途径实现。或是代工、蔚来先行与江淮合作,先期的量产车ES8实际上是“江淮蔚来”出品;而小鹏汽车则通过海马汽车实现前期产品生产。或是收购生产资质,比如威马汽车。纵使实现量产,这些企业仍然积极地申请生产资质,因为任何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都远不如自己生产更能够更让消费者信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造车新势力的积极性以及所取得的成绩都不亚于有资质而不行动的车企,虽然如此,造车新势力们面临的压力和风险同样是巨大的,小鹏汽车的何小鹏表示造车甚至需要300亿元的储备。而一度被业内所看好的蔚来汽车却连续“跳票“,迟迟未实现首批ES8的交付。
那么,新能源这盘棋,到底谁才能真的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