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汽车界资深专家陈光祖先生的来电,其讲到通过对此次“中兴芯片事件”的反思,著作一篇希望再次呼吁汽车行业对于芯片问题的重视。“我为汽车芯片曾多次讲话呼吁,现在我老了,但心愿还在,芯片的自主开发事关中国汽车行业由大到强的实现,也直接影响到我国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虽然其开发很难,但一定要做,中兴事件是前车之鉴,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原著内容如下:
反思“中兴芯片之殇”。中兴事件给我们汽车芯片也再度敲起警钟,汽车的“芯病”将成为汽车强国梦的心病。在新时代,我们再也不能因为汽车芯片之艰难,而步步退却,要下铁一般的决心,改变汽车缺芯的短板,打破依赖进口的窘境,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把汽车芯片搞上去。
必须指出,汽车芯片是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基石。
汽车芯片按照摩尔定律的测算,一代代的创新换代,实现了难以想象的跨越式发展。现在汽车芯片的学名叫微处理器MCU ,也叫单片机,以此构成汽车现代化、智能化、网络化的高端和特殊功能的电控单元结构系统ECU。
当代的各种形式汽车都离不开不断升级的MCU,一辆豪华轿车可能装近200个MCU。近年,在MCU上,已应用嵌入式处理,把MCU提升到更具个性化,更高级,高度集成和固化应用的水平,具有人脑的功能。被称为是神经元的芯片,几乎一个MCU就具有一部高级计算机的全工况性能n,这种MCU叫SOC。
说起汽车芯片,联想起不少乡愁。
早在2000年中科院著名院士王大珩和杨嘉墀等31位院士,上书国务院,提出“发展我国汽车电子信息产业,抢占世界汽车计算平台制高点的建议”。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高度重视和重要批示。于是在王大珩的安排下,开展一系列汽车芯片、硬软件工程平台活动,并且组织汽车界相关人士参加,我也被叫加入活动系列中,开了10多次专业会议,一致认为:“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如果不把以芯片为代表的信息化核心技术搞上去,汽车产业就会处于被空心化风险,汽车产业革命性的变革就会处于停滞落后和被动的发展格局。”
于是把汽车芯片工作交给当时电子工业部一个研究院负责,但由于资金、人才缺乏,关键是行业的隔离围墙关系,无法进行产业化的研发工作。一年多后这个汽车产业十分重视的战略性项目,终于告吹了。
2011年,王大珩院士去世,我为科技日报写篇文章,为了汽车芯片没能实现的沉重记忆,“为了王大珩院士未了的心愿”,做留念。
2013年,倪光南院士给党中央建议:“基于共享软件架构,开发发展中国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和芯片。”他强调:“我们一定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U,我们还得有SOC的能力,这样我们电子产业才有可能具备扩大的集成功能。”当时的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说:“中国信息产业缺芯少魂。”芯是芯片,混则是操作系统。
总之,芯片已经成为这些大佬梦寐以求的宝。都想做到手上紧握着棒,一棒又一棒的打下去,打出大家心中想要的芯片。
为此,我们有个建议,能不能成立一个高端、专业化、高质量,更重要的是具有高执行力的“汽车芯片智库”。一定要有为实现汽车芯片顶层设计满蓄能量,添加动力,加后劲,蹄疾步稳,见成效才能解决汽车芯片二十多年未克的疑难问题。
附言:
对于汽车产业,其60%-70%的技术创新都是由汽车电子技术推动的,芯片则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核心。尤其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汽车对主动安全、视觉技术、识别技术、信息娱乐、计算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都有所提升,芯片在汽车上的应用量会越来越大,并将构成智能汽车的核心竞争力。然我们却看到,我国虽然已经数年稳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但是汽车芯片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芯片市场也被外资企业所垄断。对此境况,近期在同一个行业人士交流时,其总结的一句话挺到位,那即是“拿来主义”固然可促使一个企业和产业短期内取得快速发展,然也埋下了“受制于人”的隐患。
而在汽车芯片的自主开发方面,陈光祖这位本可安享晚年的老汽车人,不甘于这种缺“芯”之痛,近年在此方面未间断过呼吁和努力,其指出,“汽车芯片是现代汽车的神经元,是汽车产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生态化发展的基础问题,在新常态发展形势下,汽车芯片发展的滞后已构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芯砍’。发展汽车芯片,或将是汽车产业摆脱受制于人的机遇。汽车业的发展再也不能将芯片发展置之不理,只求终端结果,不问基础建设。希望汽车芯片发展规划尽早出台,只有将相关政策经过严格论证和组织实施,高端化汽车芯片才有可能走向市场化。”
汽车有“芯”才有魂,而这个魂需要“有心”“用心”方得以构成,这需要相关机构的重视、企业的魄力以及行业的积极参与,同心同德,以避憾事再现!